我在博物馆里当砖家
作者:我真的不是砖家 | 分类:都市 | 字数:78.9万
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,版权所有侵权必究
第161章 官方盗墓
第161章 官方盗墓
东洲古城,地处四省交界,本是个几不管的地方。
但是,这个小城却因为历史悠久而出名。
据专家考证:在天下划分为九州的时候,东洲古城就已经存在。
古时,这地方还曾经屹立过许多富裕的诸侯国。
因为古代封邑的王侯众多,东洲城郊外山野中埋藏了无数古墓。
这些古墓,既是地下宝藏,也引来了无数贪婪、疯狂的觊觎目光。
公元21世纪初的某一天,在东洲古城郊外柿子山的野外考古工地上,考古发掘工作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……
据博物馆专家推断:考古队发掘的这座古墓为西汉时期东洲地区某个封国国王的墓葬。
因为墓主未知,暂时取名一号大墓。
从天上往下看,高大的柿子山下面,星星点点,到处都有人影在晃动。
如果说一号大墓像是块被切开一道豁口的大柿子,那么里面来回匆忙的人影,就是果核里忙碌的小蚂蚁。
在一号大墓外面高高的封门土堆前,考古队的副队长——刘胜庸,正在现场接受本地电视台的采访。
刘胜庸此时已经三十七岁,他二十七岁那年成为本省最年轻的博物馆副馆长,又经过十年岗位历练,这正是一个男人知识、精力、人脉、世故等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的阶段。
刚才接待采访的电视台记者,历史呀、文化呀的讲了半天,他敏锐地觉察到:记者似乎对死气沉沉的考古不感兴趣。
于是,他把话题轻松一转,开始往盗墓方面拐。
面对着镜头,他风度翩翩地指着封土上的一些深浅颜色层次不同的痕迹,以带点地域特色方言的口音,对着采访话筒侃侃而谈。
“虽然这座墓封得异常坚实,但还是曾经被人挖过一个盗洞,请看这里……”
盗墓!一说到这个刺激神经的内容,立刻让人联想到无尽的神秘,中国的、外国的,各种相关影视、书籍、传说、轶事……都从在场人的脑海思绪里喷涌出来。
改换盗墓话题果然有效。
昏昏欲睡的摄影师、说话有气无力的电视台主持人,似乎从迷糊的状态中一秒变清醒,齐齐呈现出兴奋表情。
摄影师特意调整了一下镜头,将摄像机重新推拉对焦;主持人将手里的采访话筒也往前伸了一点,那架势,麦克风的采音头恨不得戳进刘胜庸嘴里。
“这就是盗洞留下的痕迹。”
刘胜庸指着身旁的土层说道。
顺着刘胜庸手指的方位,记者看到:垂直的土层剖面上,隐约有层次深浅不相同的土,颜色反差明显。
其中一种整齐有序的,应该是原来的封墓土;另一种混乱无规律的,是盗墓贼挖盗洞后回填的土。
其实,盗洞挖到这里,就莫名其妙的停止了。
盗墓人根本就没把封土挖穿,就放弃盗墓了。
刘胜庸懒得将各种点点滴滴证据详细展示给记者,因为那样做的话太费时费力,而且有些新发现的东西,考古队一众大咖们还指望着写在论文里抢先发表学术成果呢。
保密资料,绝不能让新闻界先捅出去摘了桃子。
现在从新闻界透出去,这研究成果算谁的?
要知道,谁胆敢现在就把这些论文资料随便抖漏出去,那些考古队的众大咖们能气势汹汹地狼群般扑上去,把泄密者活活撕碎,还不蘸酱油的一口口吃掉。
面对媒体,刘胜庸清楚的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。
能给新闻界提供什么和绝不透漏什么,他心里有数。
新闻发言是一门把握分寸的艺术,而他刘胜庸,是艺术家。
“那么,是什么人挖的这个盗洞呢?”
女记者并不纠结盗墓证据,她更对盗墓人是谁感兴趣。
“根据我们从盗墓者现场留下的器物碎片和盗墓手法分析:盗墓时间估计为西汉末期王莽时代。而且,盗墓应当为有组织、有计划的官盗!”
刘馆长有过多次专业研讨会的雄辩经历,他的话语里习惯性带着有理有据、不容质疑的口气。
“管道?管道是什么?”女记者把“官盗”听成“管道”,一副痴痴傻白甜的样子,一脸的疑惑。
这一次,刘胜庸有点尴尬地哽住了。
刘胜庸口音带着点区域方言特色,加上电视台的这位女记者根本没接触过考古,一时间,没听明白刘馆长说的是什么。
刘胜庸只好努力变换语调,用尽量标准些的北方普通话的解释。
“这座墓的盗掘是“官”方所为。也就是说,盗这座墓的人,不是普通的民间小蟊贼,而是当时的官府或地方执政者。只有他们才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盗墓。”
他又举个例子:“比如历史上,三国时期,曹操盗发梁孝王墓,是专门建立了一支盗墓军队,还在军中设立“发丘中郎将”、“摸金校尉”等职位;近代军阀孙殿英,带军队炸开清东陵,盗掘乾隆、慈禧的墓葬……在考古业内,我们把这种盗墓方式叫做‘官盗’!”
然后,刘胜庸又补充解释说:“‘官盗’是一个简称,其全称应该叫做:‘官方盗墓’。”
“哦——”
记者似乎听明白了,脸上显出恍然大悟的表情。
“我知道什么是官盗了,就是官方组织的,规模特别大的盗墓。”
女记者一脸领悟后的欢喜。
欢喜之余,她不知道后果的严重,又自以为幽默地又冒出一句:“刘馆长,你们考古队以官方的名义挖墓,是不是也算得上是官方盗墓啊?”
此话一出,旁边一群拿小铲的、拿小刷子的、拿相机拍照的、拿纸笔记录的考古队员们突然齐齐停手,脸色阴沉地抬头冷冷地怒视着正做采访的女记者,眼睛里发射出无数利刃般目光。
如果目光可以化作刀子和火焰,此刻女记者早已经被碎尸万段,挫骨扬灰了。
刘副馆长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身边。
翟丹不在他身边,他感到既幸运又遗憾。
幸运的是翟丹不在,不会有人当场暴起,把新闻记者怼走。
遗憾的是贼大胆不在,没有人当场暴起,把新闻记者怼走。
说考古是官方盗墓,在外界看来,可能会觉得是开个小玩笑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殊不知:在考古界内,这是犯了大禁忌!
这个世界上,有些玩笑是可以开的,有些玩笑,则是绝对不能随便开的。
“官方盗墓”这个词,在考古界内一般只有两种意思:一种意思表示这是古代众多盗墓方式的一种;另一种意思就是——扣向考古队头上的屎盆子。
要知道:为了保户地下埋藏的文物历史原貌,中国政府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,就已经全面停止对境内所有地下墓葬的主动挖掘。
如果不是盗墓或房地产开发之类的“意外原因”,埋在地下的墓葬,就是知道位置,也是埋在那里不动,决不批准发掘。
社会上常有新闻报导,说某某处又有大墓被考古队发掘。时间长了,给外界一个错觉:国家在经常组织挖墓。
实际上,这是天大的冤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