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世将行
作者:糖丸子的丸子 | 分类:古言 | 字数:64.9万
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,版权所有侵权必究
第一百八十三章 粮价
虽然沈睿因为美梦被吵醒而怀着一身生人勿进的起床戾气,但其实她还真没有什么理由埋怨。毕竟如今已经巳时末的时辰了,农人开耕商人开店工人开工,也不怪人家声势浩大。
但似许佑德这等乖觉的未婚夫,自家小姑娘的话便是天理昭彰,立马吩咐下去,叫客栈做出了一桌半是糕点半是硬菜的早午饭来。
小二端着笑脸领着三四个跑堂的流水似得一起上菜,端的跟王公贵族同等的待遇,
“嘿!客官,最后一道菜紫菜蛋花汤上了,”小二竖着托盘抱在怀里点头哈腰,“不打扰二位用饭了。”
许佑德笑了笑,出声道:“你还是先打扰下,有个事儿要请教呢!”
小二:“担不上客官一句请教,有话便吩咐就是了。”
许佑德道:“我们两个是外乡人,路经本县,还真不晓得有什么风俗习惯——瞧着外头模样,莫非是在赶庙会?”
沈睿耳朵听着,嘴巴吃着,眼睛扫了一眼身旁认真问话的男人,心想不愧是奸商出身,做出来的表演当真是天衣无缝。
小二:“那可不是,两位还记得小的昨儿晚上跟您说过的本县恶户张家吗?“
许佑德点了点头,“记得。”
小二:“县里青天李天安李老爷把张家给绳之以法了!我们这是在欢迎李老爷回来呢!”
许佑德笑:“绳之以法?那不是父母官应该办的事儿嘛?这??有什么值得炫耀的?”
小二:“客官有所不知,张家那当真是恶鬼投胎的狠人啊,仗着家里几个破钱,抢女人抢天地无恶不作!”
沈睿咽了嘴里的糕点,张口问道:“这么个恶人,官府之前不管吗?”
小二似是想到了什么,唉声叹了一口气:“之前官府想管,可是管不了。张家肚里有几斤墨水,干的事儿都让律法管不着他,县老爷每次都想为民做主,可惜每次都只能判点钱两,可张家却实在是不缺钱的。”
沈睿:“如此说来,送上去的状子都撤了回来?”
小二:“也只能撤回来。”
沈睿又问:“这么说,官府是奈何这恶户不得了,如今怎么又能操办了他?“
小二:“这其中的道道我是不懂了,听说是跟船上的人做了个什么交易,被一下抓了包,进了狱。”
沈睿紧张起来:“大概几天前?”
小二:“也就五六天前吧。”
沈睿缓了一口气,五六天前,那黑衣人一群早被一网打尽了去,断不会出现在船口跟人做交易。看来这事儿,内里的玄乎还在张户的罪名上。
许佑德见沈睿没后续问话了,便说道:“小二,店里有笔墨吗?”
小二一叠声道:“有,有。”
许佑德又问道:“那有代笔先生吗?”
小二一向利索的嘴皮子倒停了,疑惑地问:“代笔先生?这倒是没有。”
许佑德:“那乡里人若是想着写封信,那可怎么办?”
小二:“怎么办?自己操刀呗!张户在的时候,连告状都是自己写的,乡里人难道还写不出一封信来?”
许佑德脸上的笑意僵了片刻,又立刻地提上了劲儿,客气地把小二给送出去了。
沈睿下了结论:“这事儿还挺玄乎的。”
许佑德:“我也觉得挺玄乎的。”
沈睿撂下筷子,拿手指转着瓷碗边一圈一圈地滑,眼神凝力,悠悠说道:“黑衣人薛仁不是倭寇,但却被冠上了倭寇的帽子,因为朝廷想借他性命来钓朝廷里把控江南局势的大鱼;昌化县张户不会通倭,却被冠上了通倭的帽子,那这帽子是谁冠上的?”
许佑德:“是昌化县令和杭州知府一起冠上的。”
沈睿:“为什么冠上。”
许佑德:“因为他得死。”
通倭是死罪。
沈睿看着他问道:“他为什么要死?”
许佑德笑了笑:“那就得看看昌化县令下一步的动作了。”
沈睿看了他一眼,又垂眼向下面碗里看去,“像这种事,有的为了正义公道,有的为了民生和谐,有的却是为了贪渎资产。”
许佑德:“没那么简单的,真实情况都是几方揉杂混合以作目的,天下没什么官能做得像你一般的单纯。”
沈睿又抬眼往他。
许佑德不知畏惧,反倒胆大包天地反着朝她挑了挑眉。
沈睿别过脸:“行吧,我单纯。那我们再去看看这个昌化县令李天安是怎么个不单纯的。”
许佑德:“光天化日,你想闯官府?”
沈睿:“想啊。”
许佑德:“胆大包天,我喜欢。”
李天安赶了一路的劳累,满身风尘来不及洗刷,就赶忙地做到了书房里埋头工作起来。一旁侍候的书办都于心不忍,劝道:“小人给老爷接盆水来吧。”
李天安:“我的事儿不用着急。”
书办:“可老爷一双布鞋已经湿透了,这样的话,脚底板会溃烂的。”
李天安似是才有所察觉,低头看了一眼,旋即地苦笑起来:“哎,赶路回来时候,不小心一脚踩进了泥塘里,原以为干了,没想到还湿着。”
书办眼眶有点湿,“小人的脚和老爷的一般尺码,老爷就先穿着小人的鞋凑活一下。”
李天安:“用不着。”
他弯腰下去,三下五除二地就解开了自己的鞋袜,一双皮面都现出白色褶皱的脏脚晾在人前。
李天安起了身,略得意地对着那书办说道:“瞧,这不就解决了吗?”
书办哽咽起来:“老爷......”
李天安:“怎么了?我的脚臭,把你给熏到了?”
书办一听,赶忙擦了泪:“没有没有。那小人先下去,不打扰老爷的工作。”
李天安:“先等等。”
书办立刻停了步,恭敬地站在原处。
李天安:“我去杭州前,让你留意着近期县里粮价的变化,有什么大动静吗?”
书办:“回老爷,近期又涨了,如今二十二文一升。”
李天安感叹道:“二十二文了,百姓可怎么办?”
书办:“不光是咱们县,邻近几个县还有杭州府的小麦价都涨了。”
李天安的面容严肃起来。
书办不解道:“但老爷,小麦价涨其实无关大事,毕竟咱们这边吃米为主,最多就是让百姓少吃点馒头。”
李天安摇头道:“不行,小麦涨了,那面粉价格也会涨,跟着包子馒头的价格也跟着涨。百姓吃不起包子馒头,那就会去买米,可市面上米的总量也只有那么多,买家多起来,东西就不够了,东西一不够,价格就要跟着上去了。”
他深深叹了一口气:“民以粮为本啊,如果我的百姓连白面大米都吃不上,我凭什么来当这个父母官!”
书办真心实意地赞道:“老爷辛苦了。”
李天安:“把张三风的地盯紧了。”
书办:“那是自然的,老爷放心就是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