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丝雀逃离后,捧红影帝天后
作者:皎皎若然 | 分类: | 字数:73.8万
本书由华夏小说网签约发行,版权所有侵权必究
第235章 回乡探访
那位云总尬笑两声,勉强附和道:“唐小姐的确气质出尘。”
徐渡行也懒得跟他们多说,看见徐瑾妍脸色难看,他在心里嘲了句“自作自受”,然后牵着唐朦,帮她开车门。
“记得晚上一定要回来,不能在乡里过夜。”
唐朦父亲的那些亲人,早就和她断了联系,他怕有人使坏。所以这回跟着的司机,也是他身边一等一的高手。
宁县下属一个街道,八个镇,一个乡。街道自然是徐家大宅在的这个街道,这里一半以上的人都靠徐家的活计生活。下面的八个镇也差不离,徐家在这里就是土霸王。
只有黑山乡地处山中,离着水路有一段距离,经济没发展上来,乡民似乎也没有什么发展的心思。
路是一早就修平的,但进山的人却不多,司机稳稳当当地开着盘山公路上去,走到进山的路口时,远远地看见一座巨大的牌坊立在那儿。
牌坊层层叠叠,顶楼处有五根梯形石墩柱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看见有陌生的车辆开进乡里,往来行人的眼神里都透着打量。
唐朦用了曹萃华给的电话,提前跟唐与英的一位叔父联系过,循着对方给的地址,一直来到山顶的一处开阔地。
这里有一间很气派的祠堂,相对应的,是旁边零星分散的小平房,修建得比祠堂就差远了。整体看上去,有种遗世小村落的感觉。
轿车的到来,很快就引来一批唐家子弟的围观。一群小毛孩围着车子指指点点,等到唐朦下车,他们都惊呆了。
“漂亮姐姐……”
“姐姐,你是哪里来的啊,是来这里捐款的吗?”
唐朦弯腰,好奇地问:“你们需要捐款吗?”
小男孩摇头,老实说:“我们有吃有穿,不需要。但是老有人来乡里捐款。”
“去去去!”一个穿着军绿色大棉袄的老大爷挥舞着抓痒棒,驱赶看热闹的小毛孩们。
“您是二叔公吗?”唐朦上前和老人打招呼。
对方连连点头,拽着她的胳膊上下看了好一会儿,点头说:“是英子的娃啊,和他长得像,俊俏!你是来祭拜祠堂的?”
唐朦应了是,先致以歉意:“二叔公,我之前在国外待久了,不知道父亲的故乡在这里,没回来看过。”
老大爷摇摇头,用抓痒棒指了指离祠堂最近的一座平房,说:“先上家里坐坐,吃完中饭,叫那些看着你爹长大的叔叔伯伯们一起,去祠堂祭拜。”
坐下喝上大麦茶了,头发花白的二叔公才絮絮叨叨地说起往事来:
“不怪你不回来啊,英子的媳妇儿一直就瞧不上咱们黑山乡,更别说唐家村咯。她回来结婚那一趟,脸上就没现过几次笑模样。不过两口子感情不错,英子又喜欢,我们这些老一辈的,也不好说什么。”
“英子难啊,他那活计,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,我们也闹不明白。后来说是要出国,我们还以为他退出来了,谁知道……哎。”
“咱们唐家传承千年,早就没落了,据说清朝的时候还出过一个贞洁烈妇,立了个牌坊。男丁却没有一个争气的!可你爹不一样,打小吃苦耐劳不说,还聪明伶俐,当初他要是不考军校,考个顶尖大学也使得的。”
老人一脸落寞,唐朦却抓住了他话里的重点:“二叔公,唐家是传承千年的家族吗?”
“那可不!”老人连连点头,激动地抓着木椅扶手起身,“走,我带你去看看咱们家的族谱。有族谱的可不止是县里头那个徐家!”
如外观一样,唐家祠堂的内部也修建得很是郑重,祠堂台基、望柱、栏板、华柱等部位都用岩石装饰,辅以鸟兽花纹的雕刻,显得精致大气,又有不少历史侵蚀的痕迹。
“宗祠经常修复吗?”唐朦问。
“哎,传承这么些年,时不时的,有点闲钱的族人会出钱修复一下。还是当初底子建得好,咱们黑山乡又偏僻,没什么人来破坏。县里的那个徐家,也会捐钱给乡里,修一修牌坊和咱们宗祠,大约因为都是古物吧。”
说着话,二叔公带着她来到祠堂正厅,这里供奉着始祖公以及夫人塑像,样貌实在太抽象,唐朦看不出和自己前世的家族有没有联系。
从龛盒里拿出第一本家谱,二叔公翻到首页,指着最顶上的名字说:“喏,这就是咱们家的始祖公,唐辉,字初朴,宋末元初人。当初因南宋被灭,流亡到黑山乡来,就一直在这里定居。”
比唐朦的年代晚三四十年,已经无法考证和她的家人有没有关系。
唐朦有些失望,却也无可奈何。
她陆续见了唐家的一些长辈,见到她都很是欢喜。她发现这里的乡民虽行事粗犷,却并不粗鄙。
和其他乡村一样,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,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便没什么娱乐活动。还硬朗着的老人们管得严,小孩子就是不爱读书,也要多干活儿。
今天有客人来,他们见缝插针的,在唐朦祭拜完祖宗之后,围着她要听外面的故事。
唐朦把带来的零食发给毛孩子们,一直留到傍晚,讲得口干舌燥。
“朦朦姐以后还会来看我们吗?”
二叔公的孙子渴盼地望着她。
“朦朦姐很忙,可能没办法经常来。不过,以后肯定会再来的。”唐朦和他拉钩,小朋友由此又有了新的期盼。
唐朦在心里默念:原主的父亲,虽然和你从未谋面,但既然占了这副身体,我就会帮你照顾着乡里的人。